如果您正在尋找相關產品或有其他任何問題,可隨時撥打公司服務熱線,或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在線交流!
新華網合肥7月16日電(李東標)波光粼粼的水面上,深藍色的太陽能板串聯在一起,貪婪地吮吸著日光;水面下,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……盛夏時節,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朱仙莊鎮的一處采煤沉陷區內,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。
近年來,宿州市大力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,引進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,既科學合理利用了廢棄水面,同時又充分發揮綠色清潔能源優勢,為采煤沉陷區水面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探索出了一條新路。
工作人員正在對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常規巡檢維護。
昔日采煤塌陷區“變身”新能源基地
作為兩淮流域重要的煤炭基地,安徽省宿州市有著數十年的煤炭開采史,曾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城市,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,也付出了生態代價,形成了十萬余畝的采煤沉陷區。一些采煤沉陷區廢棄后,由于長期缺乏管理,雜物遍布,雜草叢生,垃圾隨意漂浮在水面上,無人清掃,這座老工業城市面臨著發展和治理的新問題。
為了做好生態系統的修復,在國家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,2017年6月,中節能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5億元,綜合利用宿州市埇橋區朱仙莊鎮2100畝采煤沉陷區形成的水面,建設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項目。
與傳統陸地電站不同,水面光伏發電項目真正實現了光伏“水上漂”。據介紹,項目共使用約194700塊PERC高效單晶光伏組件和520000個浮筒,組配安裝后分布在13個大小不一的浮島上。其中,最大浮島容量為8.536兆瓦。
無人機航拍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。
該項目漂浮系統技術提供商夏爾特拉(上海)新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丁盛表示,浮筒組件固定系統具有自適應調整機制,可以釋放浮筒因熱脹冷縮帶來的變形應力,為浮島上組件的長久安全護航。“項目投運4年來,經歷了多次強風極端天氣,始終保持安全運行,2020年發電量達8400多萬度,遠超設計值。”
新能源科技賦能,讓昔日的采煤塌陷區一躍成為新的能源基地,不僅盤活了這些廢棄土地,實現了資源的重新利用,還在經濟上為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,有效促進地方產業結構調整。
中節能太陽能華東區工程部主任祝卿介紹,該項目每年平均上網電量約7700萬千瓦時,相當于每年減少約2萬噸標準煤使用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萬噸。25年全壽命周期預計可發電18億千瓦時,對當地稅收貢獻有望達到1.5億元。
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一角。
助力生態環保 水上光伏電站美出新高度
不只是發電量的增加,漂浮式光伏電站儼然是一座移動式的水上“生態凈化器”。
“漂浮式光伏電站不僅能夠讓‘廢水’再生成為全新的電站載體,同時也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漂浮光伏的自清潔能力。”丁盛表示,利用漂浮系統技術,可以降低水面蒸發量、抑制水中微生物的成長,凈化水質。此外,漂浮式光伏電站還可充分利用水冷作用,解決路面光伏電站遭遇的降溫難題。
空中俯瞰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。
湖水變清,這里成為水生物的樂園。走進漂浮式光伏電站,一派水清岸綠好風光。“我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,充分利用了當地自然地形地貌特點,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。” 祝卿認為,漂浮式光伏電站項目不改變地形地貌、不影響水面生態環境,對水體環境治理進行了有益探索,對于推進采礦沉降區綜合治理、促進傳統能源煤炭轉型升級,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和意義。
自2017年以來,安徽省把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作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、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“短板”的具體實踐,不斷加大對國家資源型城市試點、示范的爭取力度,多渠道籌措各類專項資金,有效改善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、產業結構和居民生活質量。一片片采煤沉陷區脫胎換骨,浴“水”重生,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宿州市發改委綜合規劃科負責人表示,宿州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、全過程,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,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,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建設“天藍、地綠、水凈”的美麗宿州。
水上漂浮式光伏發電站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。